1)第二七四章、刘焉异志_三国之西凉铁骑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巴蜀之地,自古闭塞,豪强黎民大多偏安一隅。

  因而,素有异志的刘焉,自中平五年就求得先帝授职州牧后,也想将益州变成个人的私家牧场。

  拜当年州刺史郄俭贪赃不法,和托黄巾起势的马相等人祸乱益州所赐,他持天子令前来拨乱反正、安抚地方,也备受豪族大户及黔首走夫们的拥戴。

  这让他的谋划很顺利。

  先是以旧治所被马相所破为由,将治所及州牧府都转至锦竹。

  借着转移权力中心,将之前官僚的利益关系打破,和趁机调整僚佐们的职权。

  将自己的亲信,比如随他前来益州上任的巴郡赵韪、广汉董扶、陈留吴壹等人,安插在紧要位置上。

  紧接着又将出身本地寒门、官位低微的将佐,如张任、刘璝、冷苞等人大力提携。

  转任为城门尉、郡将等,又或者是充当位卑而权重的门下掾。

  将一部分兵权转为自己的私人部曲。

  而在树立自身威望方面,他则是将重心放在安抚黔首百姓们上。

  大乱之后,可大治。

  之前的兵祸,在破坏了民生的同时,也会让许多土地变成无主之物。

  刘焉顺势将这些田亩,招揽无以为生的黔首编籍入户,避免他们成为豪强大户的佃户,也为自己赢得了勤政安民的名声。

  只用了一年的时间,刘使君的亲切称呼,就成为巴蜀之地的颂歌。

  得到了汉家黔首的拥戴,刘焉又将目光转至益州的少民。

  益州,一直有“东巴西羌,南夷北氐”之说。

  东巴不用说,就是賨、獽、蜑、苴、奴等古巴国的后裔遗民。

  北氐也很好理解,就是世代繁衍在广汉属国境内的氐人。

  而西羌,则是指汉武帝时期设置的汶山郡,境内原住民和南下迁徙的羌氐部落。

  因为最初构成的民族太多,结构上有“六夷、七羌、九氐”之分,便被统称为羌。

  【注:汶山郡在东汉时期被废置,北部并入蜀郡,南部改称蜀郡属国。后来先主刘备入蜀,将北部复置为汶山郡(就是现在的最后羌人保留地),南部改称为汉嘉郡。】

  南夷就更加广泛了。

  益州南中五郡,如越嶲郡、朱提郡、益州郡、永昌郡以及牂柯郡,境内繁衍的非汉家黔首,都统称为夷人(后改为彝,是后世彝族的先民)。

  【注:东汉时期南中只设五个郡。后来的“南中七郡”之说,是源于历史上诸葛亮平南中后,划分出了云南郡和兴古郡。】

  面对这样复杂的民族构成关系,以往的州牧,都是依托于州郡的世家豪强。

  以他们祖祖辈辈居住在州内,积累出来的人望与威信,让那些羌氐巴夷等部落信服,进而形成相安无事的局面。

  但刘焉并不想这么做。

  因为他如果也照葫芦画瓢了,得益的只是世家豪强!

  那些羌氐巴夷等部落,只会念着世家豪强

  请收藏:https://m.637e.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