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一百零七章 同宋夏没有演义_水浒新秩序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主力攻城拔寨并寻机歼灭宋军有生力量的同时,分出部分兵马进行刮地皮式的“打草谷”。

  只要能打破宋人的村寨,粮食、牛羊、农具,甚至人口,不管抢到什么,对穷困的夏人来说,都是稳赚不赔的买卖。

  赵宋王朝不堪其扰,只能出动大军反击夏人。

  而夏军则利用境内高山和荒漠等复杂地形,采取诱敌深入断其粮道的战术,屡屡挫败了宋军的进攻。

  宋人被逼无奈之下,只能以授田免税为条件大力招募弓手自守村寨,并发展步步为营的堡垒战术,让夏人啃不动、抢不着、崩掉牙,这才逐渐变守势为攻势。

  夏国现在的困境是劳而无功消磨士气,可要是冒险进攻又会打自己的脸,破坏掉之前树立的“本分下国”的“受害者”形象。

  当然,涉及国家生死存亡的大危险,脸面不值一提。

  真正的原因其实是夏宋交战百余年,陕西六路中靠东的永兴、鄜延、环庆三路寨堡防御体系建成的时间最长,也最为完整,夏军基本啃不动。

  夏国近三十年内主动出击赵宋的大规模军事行动几乎都发生在西面的秦凤、泾原、熙河三路,而在东面则采取守势。

  大同帝国若是先拿下了到处都是漏洞的秦凤三路,夏军还可以趁同军立足未稳时以攻为守死缠烂打。

  偏偏同军几乎兵不血刃就接管了永兴三路,使得延边地区的寨堡保存完整,夏军就只能望“寨”兴叹了。

  幸好李乾顺备战时就考虑过大同缓兵的可能性,并没有进行全国范围内的总动员,由此造成的损失尚在可承受范围内。

  同军不主动出兵,李乾顺索性暂时降低战备等级,以待形势变化。

  如果,万一,大同帝国出兵伐夏之前,同宋或者同金之间爆发了大战,那夏国岂不是有了出兵夹击同军,或者乞求正乾皇帝宽恕的机会?

  实际上,正乾皇帝在去年同意牛皋暂停进军秦凤的计划时,就向全军下达了准备对夏国用兵的动员令。

  同夏两国接壤的领土很多,从燕西路天德军往南,经过河东诸州府,一直到环庆路环洲,长达近两千里的同夏边境,处处都能成为大同攻击夏国的出发地线。

  但由于夏国境内的特殊地形和城市分布,能成为主要攻击方向的路线并不多。

  其实,只要打开两国地图,看看夏国境内何处的城寨堡垒更为密集,就知道夏人更担心被突破的薄弱环节在哪里了。

  很明显,可以作为大同讨夏主要攻击路线的地方,只能是刚刚取得的陕西三路。

  而地域更加广阔的河东和燕西两路,就只能出偏师牵制夏军的力量。

  这也是夏国君臣认为大同不可能在秦凤三路入手前灭亡夏国的原因之一。

  毕竟,夏国虽穷,可也是有数千里纵深,危急时能征召数十万大军的顽强国家。

  

  请收藏:https://m.637e.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