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刘文静疑案_唐史并不如烟1·大唐开国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这等于把刘文静往死里审!

  面对审判,刘文静很坦然:“起义之初,忝为司马,计与长史位望略同;今寂为仆射,据甲第,臣官赏不异众人,东西征讨,家口无托,实有觖望之心。因醉或有怨言,不能自保。”

  也就是说,起义之初刘文静与裴寂地位几乎平等,刘文静为司马(军政官,类似参谋长),裴寂为长史(秘书长),职务几乎平行,而建国后裴寂贵为仆射,刘文静只是勉强享受六部尚书的级别,而且有过起落,这自然让刘文静不平衡,因此酒后失言,发发牢骚。

  刘文静以为此言一出,其心自明,然而没有想到,这些话在李渊看来正是刘文静谋反的证据。李渊谓群臣曰:“文静此言,反明白矣。”

  满朝的大臣多数不认为刘文静谋反,李纲、萧瑀更是直言刘文静不会谋反,然而他们的话李渊都没有听进去,因为李渊只听一个朋友的话,这个朋友就是裴寂!

  其实刘文静与裴寂之争只是冰山一角,真正的矛盾出在李渊和李世民身上,因为裴寂的朋友是李渊,而刘文静也有一个可以交心的朋友,李世民。

  老于世故的李渊不会不知道刘文静对于大唐的作用,但他更知道这个人对于大唐、对于李渊本人的反作用,因为这个人的智谋太深了!这个人能以晋阳一隅说动李渊席卷天下,如果假以重兵,后果不堪设想,现在一个不妙的苗头已经悄然出现,那就是刘文静与李世民经常裹胁在一起,如果这两个人联手,又会发生什么呢?

  事情发展到这一步,刘文静已经到了生死的边缘,救人心切的李世民急切之下,彻底将刘文静推向了无底深渊。

  如果此时的李世民不力挺刘文静,而是做出一副落井下石的样子,或许刘文静还有一线生机,李渊念在晋阳起兵的功绩上放刘文静一马,然而李世民恰恰相反,他力挺了刘文静。

  李世民以文静义旗初起,先定非常之策,始告寂知;及平京城,任遇悬隔,止以文静为觖望,非敢谋反,极佑助之。李世民的意思是说,晋阳起兵的大计是刘文静定下的,然后才告诉裴寂,等到唐朝建国之后,两个人待遇差别比较大,刘文静有点怨气,不过仅仅是抱怨而已,绝不是谋反!

  剪不断,理还乱,想救人,却把刘文静彻底推向了深渊。年轻气盛的李世民并不知道,此时父亲李渊最忌讳的就是结党,最担心的就是篡位,而李世民与刘文静偏偏有了密切交往的迹象,假以时日,后果不堪设想。

  事实证明,李渊的担忧不无理由,在他执政的九年里,三个儿子斗得一塌糊涂,最终以李世民诛杀李建成和李元吉告终,而他本人在武德二年的担忧也终于变成了现实。试想,如果刘文静一直留在李世民的身边辅佐,或许

  请收藏:https://m.637e.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