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四百八十四章 大树之下_国潮1980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帮他修复那些木器家具的京城硬木家具厂。

  也要负责把一些修好的落地花罩、隔扇、窗饰、壁饰装在这里,以便于包间雅座的空间区分。

  另外,京城的两所美院,无论雕塑系还是壁画系,同样有不少师生受宁卫民之邀而来。

  雕塑系会根据餐厅的具体格局,在一些墙角、墙头的转折处,创作一些具有巧思和美感的作品来增加局部的装饰效果。

  而壁画系的任务是最为艰巨的。

  他们将把容宝斋翻印绘本上的《乾隆皇帝宫中行乐图》、《弘历古装行乐图》、《乾隆皇帝岁朝行乐图》、《乾隆帝元宵行乐图》,尽量遵循原貌,按比例放大复制在餐厅的几面主要墙壁上。

  甚至宁卫民还通过美协跟知名画家黄胄谈妥,以八千八百元的价格,指定的题材,邀其创作一副长六米,宽三米的《福禄寿喜图》。

  打算放在楼上,和电梯和楼梯口面对面的位置,作为迎宾主景墙。

  想想看,这还能少了人来人往吗?

  这还都是些主要的,比较值得一提的特殊需求呢。

  像安装普通灯具,窗帘布幔,锅炉吊扇,厕所洁具之类,还有零零散散的小事,还都没算在内呢。

  反正这么说吧,宁卫民的这个合资饭庄本质上成了一个小型艺术馆和餐厅的结合体了。

  远比开办一个纯粹的餐厅酒楼,所牵扯的事务要复杂许多。

  不过也正是因此,最终效果才更让人期待啊,难道不是吗?

  当然,办饭庄肯定不能光注重硬件。

  所以与装修装饰工作一起同步进行的,还有招聘工作。

  不用说,有服务局在,合资饭庄的职工来源是不缺的。

  无论是已经有了一些工作经验的年轻厨师、年轻职工,还是应届的高中毕业生。

  只要服务局一声令下,区里的餐饮企业和学校想不配合都不行。

  甚至就连北海仿膳和听鹂馆,都不能不卖区领导的面子。

  一样也得遵从市服务局的调遣,派出数名资深厨师和接待员来“传帮带”,以实质行动来支持合资饭庄的建设工作。

  不过说真的,即便如此,宁卫民在这两方面也依然难以安心。

  因为道理很简单,大树底下虽然好乘凉,可是却长不出另一棵大树来。

  老话讲得好啊,“饭馆子要人服,全靠堂柜厨”。

  想想看,一个饭庄的核心技术,立足之本,全靠别人“传帮带”的恩赐。

  人家不留几手是不可能的,只凭照猫画虎,也是肯定无法实现超越的。

  所以就为了能在日后与这两位老资格的前辈一争长短,平起平坐。

  宁卫民就必须得另辟蹊径,想尽办法弄出点这两家比不了的技术优势才行。

  可到底该怎么办呢?

  第一当然就是用人优中选优。

  无论应届生还是其他区里餐饮企业调来的人。

  都得精挑细选,模样、身材、气性都得达到一个较高的标准才行。

  与之相应的,就是合资饭店工资待遇也比其他同行明显高出不少。

  第二就是给好处,加以笼络仿膳和听鹂馆的人。

  切了能使其不吝赐教,倾囊相授。

  宁卫民虽然不好明着给那些“传帮带”的人涨工资。

  但用夏日补贴啊,什么饭补、车马费之类的名头。

  却可以给这些从仿膳和听鹂馆调来帮忙的人实惠。

  第三就是得拉来自己的外援,和仿膳、听鹂馆的人形成竞争。

  就比如说,在接待服务方面,宁卫民就特意外聘了三位老师。

  一个还是民航的那位空乘组长,那位负责给斋宫姑娘们定期培训的老熟人。

  另外两个都是人民大会堂的服务人员。

  一个是负责迎宾的接待员,一个是负责会议招待的组长。

  而宁卫民这么干,理由主要有二。

  一是为了不能让这些支援合资饭庄的人,以为他们自己就是权威。

  以为要是离开他们,饭庄就转不动了。

  二也是为了要把最标准的国宾级服务,复制到他的饭庄来。

  最好能让每个来到饭庄吃饭的客人,仅从服务里,就能感觉到这里的规格表准不同一般。

  至于最后说到厨艺方面,也是有关饭庄经营最为重要的核心部分。

  宁卫民还能去跟谁求助啊?

  他所认识的人里,能称得上好厨师当然就只有那一位了,他的房东——“张大勺”。

  请收藏:https://m.637e.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