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三十一章 华人操典(下)_抗战之军工元帅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这部操典后来足足花了一年时间才完成了基本框架,最后还交给毛主卝席审稿、指出并修正了一些瑕疵、同时请罗荣桓等党卝内杰出的政工卝人员将军卝队政治工作这一环补上后,这部为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卝队、尤其是人卝民军卝队量身定做的全兵种操典才最终完成,对后来的抗战作出了极其重大的贡献。由于这部操典特别适合华人,再加上李卫华与孙立人两个名字的最后一个字连起来正好是“华人”二字,因此这部影响巨大的《中国国防军全兵种操典》就有了一个俗名叫做《华人操典》......

  考虑到中国贫困落后的现状,李卫华认为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中**卝队面对的敌人在机械化程度、火力、制空权与制海权方面都要强于自己,因此他提出必须着重研究在不利于机械化部卝队与重火力发挥的山地、密林、沼泽、水网、青纱帐(包括其他一切可以伏兵的田地)这五大特殊地形进行的运动游击战与城市(或预设防线)攻防战(这一部分主要是为了照顾**)。

  其中山地战最受李卫华重视,因为另外三种地形不但困难相对来说更容易克服,对自己人的限制也相对更大,抗战中**提出以“duli自主的‘山地’游击战”为主要对日作战方式的提法不是没有道理的。既然山地战是红军、乃至后来的八路军、解放军等一代代人民军队最擅长的作战方式,那么从细节上将其做得最好,使得优势尽可能地扩大,无疑是正确的做法。

  中国境内超过三分之二的面积都被山地和丘陵所占据,而且这个年代中国的道路状况也远不能与欧洲相比,很多地方别说汽车了,连骡马都无法通行,因此别说大口径重炮,就连一向被认为十分轻便的75mm野炮都被李卫华放弃了,而决定以山炮和迫击炮作为主要的步兵支援火炮,如果日后有机会缴获以轻便著称的日本九二式步兵炮,那自然是最好了,总之必须以光靠人力就能携带并且不致严重拖累行军速度为基本要求。

  这样配置的话,缺乏压制火炮或许是个问题,但以人民军队擅于游击战与运动战的特点来看,并不是致命的缺陷,何况若真的需要压制敌人火炮,那肯定是大兵团作战了,完全可以要求友军支援,而没必要专门在山地部队里面配备而影响最重要的机动能力。

  山地部队重火力不足是必然的,所以轻武器的火力就显得至关重要,在李卫华的构想中,最终成型的山地部队轻武器要以自动武器为主,步兵前期用冲锋枪,后期用全自动步枪,同时在不超出后勤供应能力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多配置一些轻重机枪,如果是通用机枪就更好了。再加上山地防空部队所用的高射机枪也

  请收藏:https://m.637e.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