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372章 原始文字?_满级考古大师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两件石钺各两面的刻符至少有18个!

  而且有些刻符还是良渚常见的“符号”!

  比如,其中一件石钺上的“卜”形符号,在庄桥坟遗址有近10例,可能是良渚时期比较常见的符号单体。

  而“甘”形符号(也像“日”形),划痕不太规则,从符号本身的辨识来讲,差异也不是很大,应该是同一个符号,而同类者也见于良渚文化的刻符。

  这两个“字”非常常见。

  恰好,这两个“字”的意思,又太好懂了。

  “卜”,这是一个贯穿了甲骨文的字,是当时的先民们,向神灵、祖宗祈祷时的仪式简称。

  “日”,这是代表了时间单位的一个文字。

  这两个字结合在一起,似乎就是X日占卜的意思!

  众所周知,甲骨文之所以会存在,本身就因为这是一种写在龟甲上的占卜的卜词!

  实际上商人真正的日常文字使用和纪录的材料,比如类似史书、典籍之类的东西,是一样都没留存下来的。

  如果不是甲骨文写在甲骨这种特别的载体上。

  如果不是发现了甲骨,那现在学术界甚至都没办法证明商人有成熟的文字系统!

  想想看吧,商人用在甲骨上的文字,已经这么成熟了,成熟到学术界一致认为,这种文字绝对不是商人一两百年就研究出来的,绝对是继承了其他原始文字然后才成熟出来的。

  就这,还差一点点就在时间长河中消散了,不被任何人知道。

  但凡商人没有选择甲骨,而是选择用木头作为载体进行占卜,那在后世将会什么都留不下来。

  而良渚文明,就算有成熟的原始文字出现,也大概率可能留不下来的。

  毕竟在新石器晚期,想来想去好像也就木头,以及良渚人已经研究出来的丝织品,可以作为写作的载体。

  而恰恰这两种载体,都是非常难以保存的东西。

  良渚人或许也有在木头上书写原始文字的习惯。

  而在石器、玉器、陶器上雕刻这些单个字符,或许真的就是用来表示所有物的行为而已。

  个别器物上的文字较多,但是考虑到那些器物的特殊性。

  比如“钺”这种东西,向来是带有礼器性质的。

  也许这些刻有多字的器物,则是良渚人用于祭祀的礼器。

  华夏人,从远古到现在,都不会忘记祭祀祖先。

  而这种习惯,是从部落时代就已经开始了。

  商人也喜欢在器物上雕刻铭文,然后拿去祭祀先祖。

  陈翰在得知了发现多字组合的器物后,特别了解了一下。

  专家们在石钺B面有几处类似伤痕者,跟符号本身的笔法完全不同,可能不是符号本身的组成部分。

  他们认为石器上的符号可能分别使用了刻、琢、划三种不同的技法。

  这说明,良渚人在“刻字符”方面,已经很有研究了。

  至少研究出了三种技法用来刻字。

  这让陈翰更倾向于,良渚人可能已经诞生原始文字了。

  文字不是长期累积的结果,应该是由特殊群体(社会精英)在短时期内创造的。

  在创造文字的时候,可能参考了已有的符号系统或构形经验。

  例如商人创造甲骨文,必然参考了更早期的原始文字。

  而良渚人创造原始文字,也同样是肯定参考了更早期的刻符。

  远比良渚早期的刻符,现在考古学也发现了不少!

  请收藏:https://m.637e.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