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243章 刘贺还是太年轻了_满级考古大师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243章刘贺还是太年轻了

  “从这一点来看,也可以说明,海昏侯是比较重视农业的。”

  “籍田作为祈求丰收的礼俗之一,虽然说没有规定所有贵族都要去做籍田礼,但是能做出这种行为的,哪怕只是惺惺作态,那也说明海昏侯知道劝耕的重要性。”

  孔建文摸着下巴,不断地思索着。

  自从海昏侯墓的发掘工作开始之后,不断出土的文物,完全刷新了现代人通过史书上了解到的海昏侯的固有印象啊。

  一个爱读书,重农耕的海昏侯形象,开始跃然于大家心中。

  这些籍田的铜鼎,大部分都是海昏侯作为昌邑王时期所铸,小部分乃是他作为海昏侯时期所铸的。

  这说明,刘贺在还没成为皇帝之前,就已经是已经很重视农业的诸侯王了。

  之后,被贬为列侯后,也依旧在践行着劝农之事。

  至少从这点上来看,海昏侯似乎具备“明君”应该有的品质。

  说实在的。

  霍光在拥立刘贺为皇帝之前,难道不会对刘贺来一次摸底考察吗?

  考察考察他在昌邑的行为、处事、以及当地百姓对这位诸侯王的看法,宗室中关于这位诸侯王的评价?

  虽然说,不至于要贤名远播,但是至少也得没有啥坏名声吧!

  霍光不可能拥立个坏名声的宗室诸侯,来当大汉的天子吧?

  很显然,刘贺在真实的历史中,应该是宗室诸侯王中,名声最好的,并且最有“天子”气质,关心百姓民生,且较为贤明的一位诸侯王。

  那为什么刘贺继位皇帝后,27天就干了一千多件坏事,让霍光忍无可忍,然后将其迅速又废掉了呢?

  “话说,刘贺在被废之前,干的最后一件事,是想要换掉长乐宫卫尉啊。”

  《资治通鉴·汉纪十六》的记载:昌邑王既立,**无度。昌邑官属皆征至长安,往往超擢拜官。相安乐迁长乐卫尉。

  什么意思呢?

  就是刘贺这个人,在当了皇帝之后,**无度,并且将他在当昌邑王时的属官,全都征调到了长安,并且给他们授予了高官。

  还将昌邑相,直接提拔成了长乐宫卫尉。

  这长乐宫卫尉,虽然表面上看,是守卫太后宫殿的将军。

  但是实际上因为汉代制度里,太后是皇宫里最大的,甚至太后都要分走皇帝的部分权利。

  所以西汉皇宫里,长乐宫的卫尉,是掌握了整个汉室宫殿群守卫的最高司令官,他可以调动所有守卫皇宫的军队。

  也就是说,长乐宫卫尉,实际上就是守卫皇宫的最后一道防线。

  一般来说,这个位置都得是太后的亲信,皇帝的心腹大臣才可以做的。

  毕竟是保卫皇宫的精锐部队。

  刘贺登基不过二十来天,就将霍光亲自安排的长乐宫卫尉,打算换成自己的心腹。

  并且将他昌邑王国的属官,大肆提拔成朝堂高

  请收藏:https://m.637e.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