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181章 春秋笔法_满级考古大师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181章春秋笔法

  “赵眜”

  “这还真是考古史对历史记载的又一大填补啊。”

  李教授摇头晃脑的感叹道:“如果不是这座南越王墓,如果不是发现了赵胡本人的墓葬。”

  “恐怕他这赵眜之名,不会有任何人知道。”

  “虽然说,都说史官记载历史不偏不倚,特别是先秦和秦汉史官,就算强权威胁,也不屈服,依旧公正记载历史。”

  “但是史官毕竟还是有自己的国籍,有自己的立场,并非是无情的历史记录机啊。”

  对于史官这一特殊群体,从古至今一直都赞誉不绝。

  之所以赞誉,是赞誉史官之节气,赞誉他们秉笔直书。

  华夏自古以来就非常重视历史的记录。

  早在先秦时代就有专门记录各类历史事件的史官。

  而且这种史官大多都是家族时代相传,形成了一种特殊的职业传承。

  这些史官们,身体力行的在向世人证明,自己的秉笔直书。

  公元前607年,晋灵公设下“鸿门宴”,意欲除掉正卿赵盾。

  结果赵盾跑了。

  赵盾的族弟赵穿得知情况后,很快实施了报复,发动突袭,在桃园中杀死了晋灵公。

  当时的晋国史官董狐,公正的在史书上留下了“赵盾弑其君”五个大字。

  直抒赵盾是犯上作乱的权臣!

  这个评价,在春秋那个年代,甚至比杀了赵盾还要更加让他难堪。

  事后,赵盾立马找上了董狐,希望他可以修改记载,人并非是赵盾杀的,乃是其族弟赵穿所杀。

  但是,史官心里非常清楚。

  赵盾身为执政的正卿,国君被杀,赵盾反而跑路了,虽没出边境,但回来后又不缉捕真凶,这不是凶手,谁是凶手?

  赵穿只不过是那把剑,赵盾才是真正的持剑手。

  不管赵盾怎么说,董狐都不愿意修改史书,就要记下赵盾弑君。

  这件事,被传颂千年,一直都被当做史官之典范。

  同时也为华夏历史的严谨性和正确性,打下了夯实的基础。

  只是,史官或许会秉笔直书,但是这不代表史官就没有立场。

  同样的一件事,用不同的语境,不同的遣词,记录下来的深意就不一样了。

  更别提随着中央集权的深入,皇权越来越膨胀。

  到汉代时,因为君拜臣,臣拜君的制度还保留,汉家天子还有先秦风范,史官尚能秉笔直书。

  到汉代之后,史官渐渐从独立,变成了听当局者而行。

  到了明清时期,皇权高度集中后,皇帝更是可以随意改动一些历史记载,将黑的写成白的。

  特别是清朝的史官,基本上是皇帝说什么可以记,什么不能记,就怎么记。

  司马迁虽然没有沦落到如此地步,可以随心所欲的去著史。

  但是毕竟他是西汉人,接受的是西汉正统皇权教育。

  他不可能去站在南越国的角度写南越国的历史。

  所以

  请收藏:https://m.637e.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