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157章 锦瑟无端五十弦_满级考古大师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157章锦瑟无端五十弦

  东耳室内,一片忙碌景象。

  “钮钟一套14件,从小到大依次排列在北墙壁下。”

  “甬钟一套5件,位于钮钟东侧。从小到大,依次摆放在地面上,未见有木架。”

  “甬部与钟体同模铸出,保存基本完好,形制相同,大小不一。”

  “每件甬钟的外表都有丝绢包裹的痕迹,表明是包裹入葬。”

  “勾鑃一套8件,置于东耳窒后壁,出土时多数大小相套,器形基本相同,也是一体铸出的。”

  “勾鑃上的铭文,除了统一的“文帝九年乐府工造”之外,其下每件还阴刻了“第一”至“第八”的编码,篆文字体工整!”

  “刻有第一的勾鑃最大,通高64厘米,重40公斤,以下依次递减!”

  “第八最小,通高只有厘米,重公斤!”

  陈翰与林雅,庄云鹏他们,正在清点着清理出来的三组青铜编乐。

  孔建文和李教授,则在旁边进行记录。

  三组青铜编乐的每一件器物大小、形制、特点都记录归档后,李教授合上本子:“一会从三组青铜编乐里,各选曲一件,请广东地质局中心实验室的研究员们,进行电子探针分析。”

  “确定一下这三组编钟的化学成分,看看制作的合金比例。”

  一般来说,从战国到秦汉时期,制作青铜器时都要用铜、铅、锡三种金属作为主要原料。

  不过到底这三种原料的配比多少,不同国家和不同时期,甚至不同工坊铸造出来的青铜器都不一样。

  这三组青铜编乐的出土,对研究南越国当时的青铜器制造工艺,还是有重要意义的,必须好好研究。

  “剩下的这些青铜编乐,就分装送到广州博物馆暂存吧。”

  李教授指挥着大家,借助工具,将这三组青铜编乐都送出墓室后,便忙不迭的又带着大家回到东耳室里,继续投入清理工作。

  东耳室内的情况,比前室好很多。

  因为没有填土大量涌入,所以室内的器物清理起来较为方便。

  只是半天功夫,这三组青铜编乐就被清理了出来。

  而这三组编乐,也只占据了东耳室器物的一小部分而已。

  除去这些编乐,东耳室内还有非常多乐器。

  只不过非铜类的乐器,保存情况就没那么好了。

  象岗这边可能确实不太适合长期保存古墓。

  比象岗早了几百年的战国曾侯乙墓里,同样出土了一大批乐器,有木质的也有铜制的,保存的情况都非常的完好。

  可是象岗南越国墓里,只要是和木头沾边的东西,都严重腐朽了,基本无法保存。

  陈翰在甬钟旁,就发现了四个铜瑟枘(ruì)。

  一瑟四枘,可以确定这应该是一把瑟的配件。

  瑟的起源十分久远,是我国最早的弹弦乐器之一。

  《诗经·小雅》有:“琴瑟击鼓,以御田祖,以祈甘

  请收藏:https://m.637e.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