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125章 惟殷先人,有册有典_满级考古大师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125章惟殷先人,有册有典

  文峰塔墓地,M33号墓坑内。

  陈翰与庄云鹏、张健波三人正蹲在坑内,清理着墓室里的随葬品。

  还是老搭档,熟悉的配方,熟悉的味道。

  从喇家遗址到凤凰山汉墓群再到这,陈翰已经与他俩搭档发掘了七八个探方了,互相之间也算是配合默契。

  都不用说话,只是一个眼神,一个动作,就知道对方想要干嘛,工作起来效率非常的高。

  “哎,也不知道这是哪位曾叔的墓,怎么曾国人都不太爱在青铜器上刻自己的名字啊?”

  捧起一件青铜戈,发现上面又是只刻上了一句“曾叔自作用戈”的铭文,陈翰稍有些沮丧。

  对于考古工作者和史学家来说,大家对“曾国”这个史书上记载稀少的西周诸侯国,是充满了未知感的。

  不管是曾国的历代国君,还是大臣贵族,他们曾经做过什么事,对华夏文化产生了多少影响。

  曾国的社会情况,国家的制度、文化,民生,经济情况等等

  几乎全都是一片空白。

  所以陈翰迫切的想要从地底下,找寻到更多和曾国有关系的记录,最好可以还原出这个不被历史着墨的失落侯国。

  可是很遗憾,文峰塔墓地这边出土的文物。

  虽然说有不少青铜器铭文,但是大部分都只是写上“XXX制作”而已。

  并且这里的人名,很多都只是“曾子”“曾孙”“曾叔”“曾叔子”之类的,连个全名都没有。

  也就是曾侯舆的编钟上,简单说明了一下曾侯世系的出身,以及他参与吴楚之战的这件大事而已。

  能够纪录更多信息的竹牍、竹简、木牍等物,都没有出现。

  不过想想也可以理解。

  这毕竟是一片春秋晚期的墓地。

  从考古发掘的结果来看,春秋时期的竹简是非常少见的。

  虽然说,根据《尚书·多士》:“惟殷先人,有册有典”的记载,以及商代甲骨文中的“典”、“册”等字符,可以看出早在商代,人们已利用竹木制简,用绳编连成册。

  但是实际的考古过程中,不要说商朝,能够确认为西周时的竹简也根本没有。

  偶尔发现的推断为春秋晚期的竹简,也饱受质疑。

  能发现的春秋竹简,仅是寥寥无几的几段残简,文字模糊晦涩、很难确证到底是春秋时期,还是战国早期的竹简。

  相对来说发现较多、成卷成册的竹简只能追溯到战国早期。

  究其原因,可能也是因为西周到春秋时期,周王室和诸侯贵族们,对文字的垄断比较看重。

  文字和知识通常都是掌握在极少数贵族手上的,而且必须要严格保密,世代家传。

  当时可不兴什么传播知识,教化百姓的说法。

  春秋时的竹简书籍,主要还是被诸侯宗室贵族所掌握,并且严禁外泄,甚至是只有家主和继承人才可

  请收藏:https://m.637e.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