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122章 随国找到啦!_满级考古大师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122章随国找到啦!

  “铜戈?!”

  一听这话,陈翰立马就将铜戟塞回到了林雅的手上,迈步走向了苏飒。

  戈和戟,是差不多的武器。

  戈先诞生,后来在戈的基础上,才出现了戟。

  戈是一种端首处有横向伸出的短刃,刃锋向内,可横击,又可用于勾杀,形状就像是一把横过来的小刀。

  而戟是戈和矛的合体,是在戈的头部再装矛尖,具有勾斫和刺击双重功能的格斗兵器。

  在春秋时期,戈和戟才是士兵主流的武器。

  一方面是好用,更重要的是做起来便宜,需要用的铜很少,只打造个铜头,然后插到木棍上就行。

  不像刀和剑,整个器身全都得用铜制作。

  铸造一把长剑的铜,拿来做戈可以做十几个都不止。

  直到南北朝之后,戈和戟才在社会生产力的进步下,彻底被淘汰。

  “怎么样,戈身有铭文吗?”陈翰快步走到苏飒旁边,伸头看向了她手上的戈。

  这把戈的品相,就没有那把吴王戟好了。

  可能是因为做武器时的合金冶炼比例在不断进步。

  春秋中晚期到战国时期的青铜武器,在经过几千年的氧化后,颜色也不会向西周时期的青铜武器那样,哇绿哇绿的。

  通常颜色都是偏深青色,偏黑蓝色,看起来依旧一种兵器的“寒冷”感。

  这说明其中的铜含量在逐步减少,其他金属的比例在不断增加。

  林雅发现的那把铜戟,看起来就是偏向黑蓝色的,而且在开刃面,明显磨的更加细腻光滑了。

  吴越之地的青铜冶炼技术,在春秋末期是领先于中原诸侯的,这点在史书上早有所闻。

  但是具体有多领先?

  看这两把戈和戟的区别就知道了。

  苏飒手中的铜戈,已经完全氧化发绿了,整一个绿油油的,颜色和翡翠差不多了。

  这说明当时曾国的青铜器冶炼制造时,铜的比例依旧非常高,所以才会锈绿这么严重。

  很明显,在青铜冶炼技术上,曾国是远逊于吴国的。

  这也可以理解曾孙邵为什么如此喜爱那把“吴王子光”戟了。

  不只是因为这把戟是吴王所用的,还因为这把戟的制作工艺远比曾国打造的武器厉害的多。

  谁不喜欢做工更加精美,更加先进犀利的武器呢?

  难道有人不喜欢东风白杨民兵,反而喜欢印度的二踢脚?

  拿到吴王子光戟的曾孙邵,恐怕第一时间就要嫌弃自家工匠做的武器了。

  不过嫌弃归嫌弃,锈绿归锈绿,武器上的铭文,倒是不会被锈迹所影响。

  “有铭文,九个字!不是鸟书,看着和曾侯舆墓里的铭文字体差不多!”苏飒惊喜的说道。

  陈翰连忙从她手中小心接过这件戈,看向了戈面上的铭文。

  经过曾侯乙墓的两百多个铭文熏陶,陈翰自觉在金文这块的水平蹭蹭渐长。

  一般刻在武器上

  请收藏:https://m.637e.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