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1243章 信心_亮剑之军工系统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路军一边沿途冲着躲在房里不敢有动作的百姓大喊:…

  “乡亲们!反正都是死,为啥不挺着腰杆死?”

  “鬼子进城还不是大杀特杀?活路就只有一条,帮八路军守住大同!”

  “俺就算死,也要拼几个鬼子够本!豁出去了!”

  ……

  但能有勇气这么想的人毕竟是少数,道理虽然大家都懂,但真到了生死抉择的时候,更多人宁愿躲在屋里瑟瑟发抖,他们两腿软得连路都站不稳了,还能指望他们走出房门帮助八路军?

  但是,在八路军狠狠的打退鬼子一波进攻后,就暂时给百姓吃了一颗定心丸了。

  尤其有一部份民兵亲自参与到对鬼子的这次围剿中,他们知道鬼子死伤多少人然后迅速把消息在城内传播开。

  百姓一听,私下就议论开了:

  “看来这事还没个准呐?”

  “是啊,八路军这一仗就打掉了鬼子三千多人,这可不是少数啊……”(注:民兵半真半假的把战果夸大了些,这是作战部队常干的事)

  “这么一算,八路军要是再这么打两场仗,可就把鬼子给消灭干净了吗?”

  ……

  百姓往往就会用这么简单的思维计算伤亡比,他们当然不知道战争远没有他们想像的那么简单。

  不过这样也好,百姓有了信心,出门帮助八路军的百姓也就越来越多。

  一千多人很快就涨到两千多人,不久又翻一倍。

  送水送粮送弹药的,帮助照顾伤员的,帮助准备物资的等等,使八路军基本没了后顾之忧。

  确切的说不只是没有后顾之忧,这么一整马上就有更多的百姓希望加入民兵直接与鬼子作战。

  之前只组织起一千多民兵,这如果是按照比例来算的话,十几万百姓里怎么也能征个五、六千的民兵……

  和平时期的征兵比率通常能达到五比一,也就是五个人里有一个年龄适合参军作战。

  但在战争时期尤其是鬼子占领区,十个甚至二十个都很难挑出一个适龄青年,青壮都被鬼子抓去当兵或者做苦力了,家里种田的都是老人。

  然而,十几万人里挑出五、六千人却是将近三十比一,这还是没什么问题。

  之所以只有一千民兵而且这些民兵中还有一部份是女同志以及岁数较大的百姓,还是那句话:百姓有顾虑,他们担心八路军在大同呆不久,八路军前脚一走鬼子后脚就来了,谁要是参加了八路军……那可是全家包括邻居在内十户都要遭殃。

  这也是鬼子保甲制度的厉害之处,百姓的恐惧和顾虑没那么容易放下从而使八路军很难得到人民群众的帮助,这也算是一种釜底抽薪。

  其结果就是八路军在大同仓库里缴获了大批的枪支弹药却愣是发不出去。

  现在就不一样了,百姓受到八路军这一仗的刺激,纷纷要求加入民兵队伍跟八路军一起打鬼子。

  其中还有许多老头和年龄未到的青年。

  赵刚原本还不允许他们加入部队,但百姓们却对赵刚说道:“政委,咱们要是挡不住鬼子,鬼子就会进城把我们全杀光,反正都是死,为什么不让我们拿起枪反抗呢?”

  赵刚一听这话就没声音了,只得点头同意。

  请收藏:https://m.637e.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