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八十二章 学业霸业_唐朝工科生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这光景房二公子扔出来的料头,着实吸引他们这些个江湖老鸟。

  只不过,老先生们也不嫉妒,自己带出来的学生固然水平不高,也就是识文断字的档次,可只要能做官,怎么地也算是有了门路。

  师生关系,这年头不比父子关系差多少。

  而且“湖南”这个地方的教授甚至是博士,和别处有点不一样。他们大多都是儒门内部竞争的失败者,存续下来几百年,也没多少薪火,大多都是边缘人物,只不过恰好房玄龄用人之际,就把他们通过武汉这个渠道,塞到了“湖南”。

  愿意来“湖南”战天斗地的儒生,和主流显学大大不同,至少跟孔颖达是尿不到一壶去的。

  当然了,孔颖达要是给他们机会做官,这官,还是要做的。

  但做官的理念,还是有大大的不同。

  整个“湖南”地方学术界,除了受新学影响之外,传统的流派,就是“公羊派”。孔颖达搞《五经正义》对不对?“湖南”地方一帮老先生也搞,版本还特别多,总之一句话:我注六经!

  都是搞“微言大义”,“湖南”这里的“微言大义”,主要是用圣人之言来为自己的主张撑腰。

  而朝廷早期重用的,都是“谷梁派”。如果说“公羊派”的本质核心是“斗”,那么“谷梁派”的核心本质,就是“顺”。

  后者尊王不说,还不限制君权,对统治者而言,选谁根本不用多想。

  至于说“公羊派”的革命性进取性如何如何,关皇帝老子屁事啊。

  “湖南”地方嘲讽“谷梁派”是“谷粮派”,既有吐槽的意思,也有羡慕的意思。

  只好“谷梁派”是真的能吃到“谷粮”不是?

  “公羊派”还真是都成了公羊,还是单身的那种……所以绝种了。

  这几年,若非因为房玄龄、张德、曹宪的缘故,“公羊派”的那点薪火,本来就该全部熄灭。

  但伴随着《扬子晚报》等等新型媒体的诞生,加上李奉诫这个不安套路出牌的“神经病流”文化人,底层百姓,尤其是“贞观后”成长起来的青少年,“国族”概念相当强烈。

  别说汉人了,就是鲜卑人、獠人、匈奴人,在对更落后部族的掠夺、镇压中,他们也会以“唐人”自居。

  通过《扬子晚报》等等新媒体为纽带,“湖南”原本不多的薪火,自然又重新点燃,但凡在岳州、潭州、朗州的精华区,就不缺少那种高举“大复仇主义”的老派“公羊派”儒生。

  这些人,就算没有房遗爱的威逼利诱,本身就愿意“西出阳关无故人”,然后“西出阳关无敌人”。

  整个“湖南”的老派儒生中,最欣赏的不是张德,而是程处弼。大概是距离产生美的缘故,在“湖南”老派儒生的眼中,程处弼大概就是忙时打仗,闲时看春秋……然后中箭之后,面不改色

  请收藏:https://m.637e.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