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二十二章 等_唐朝工科生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大,长期来看,就是彻底把西域消化干净。

  围绕这一系列的工程,迁入引入大量蕃人、鲜卑人、党项人、羌人……不是无缘无故的骚操作。

  而是混居杂居之下,想要统合这些杂七杂八的蛮夷,必须要有一条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天条”。

  这个“天条”就是打上汉化补丁,听从唐朝的法律,遵从唐朝的习俗,跟从唐朝的脚步。

  朝廷的塘报上,可能是寥寥数语“去其风貌”,背地里的东西,重修一本《蕃书》都绰绰有余。

  帝国精英分很多流派,武德朝以来到贞观朝初期,都是世家豪门的精英为主流。但伴随着异军突起,地方“豪强”跟皇帝老子里应外合两相夹攻,老世族的溃败,以范阳卢氏、清河崔氏、博陵崔氏的暴力崩解为标志,时代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曾经温彦博时代的那些路数,彻底被放弃不用。

  国虽大,好战必亡。但唐朝已经不是“国虽大”的问题,它是国……超级大,我特么随便浪两下别人就灭亡了,我有什么办法?

  新晋的帝国精英不管是跟从皇帝的还是反对皇帝的,在榨干最后一滴奴工血汗之前,都不会在这个问题上纠缠不清。

  在贞观二十二年皇帝累倒之前,帝国的财政,已经足够支撑全国大城市的小学教育。曾经大量的民间私塾,朝廷通过赎买的方式进行“国有化”。蒙师只要通过地方考核,就能顺利拿到“编制”,虽然薪水不高,但这个工作天然体面。

  当然也不是没有疯子想要把这个业务推广全国各州各县,但毫无疑问,这个投入,就有点夸张。

  只在大城市中进行这个操作的原因,无非就是朝廷要从这些地方大量抽税。

  至于小学教育“国有化”会被吹成多大的德政多大的功绩,基本只看圣人可汗陛下的心情。

  西域同样有“大城市”,至少政治上的“大城市”是有的。朝廷自然是要给予“福利”,而这些“福利”的背后,依然是帝国精英们的精心策划。

  算计总归是要成本的,只是人力成本尤为突出。

  当年博陵崔氏被“定点流放”,绝非是脑洞一开的结果。但西域这地界,把五姓七望全部填进来,也是不会嫌弃的。

  谁叫帝国上下吃着碗里瞧着锅里,刚上了西域妹子,就瞄着河中小娘呢?

  把妹泡妞需要的硬件有很多,要么长得帅,要么有气质,最不济,器大活好也是可以的。倘若这些硬件都没有,那就需要更硬的……开元通宝。

  古来圣贤皆寂寞,因为他们没有钱。

  大唐帝国有限责任公司的董事长总经理以及各路大小股东高管中层,他们以前可能缺钱,但至少这几年不缺。

  于是他们选择做贤者的时间,一般都是完事儿之后。

  只是大家都有钱,为了泡妞,争风吃醋也是在所难免

  请收藏:https://m.637e.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