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一百七十五章 刘琦的名士之路_三国从单骑入荆州开始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这个巨大国家的社会运转。

  但是这种运转方式,已是尽显弊端,让这个社会千疮百孔。

  刘琦觉得,这套制度,应该已经算是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了。

  客观的说,刘琦不认为察举制度不好,相反的,察觉制度在汉朝,为中国以后朝代的用人机制,做了一个先进改革,至少是通过在各郡选举孝廉,将社会政权的端口开放到了全国各地。

  即使是经济和文化落后的地区,也有人可以举孝廉入京,至少各地域的人都有机会进入中央,相比于之前的朝代,这已经是巨大的进步。

  汉代初立察举制的时候,其本意也并非是想塑造出今天的局面,只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人类社会机构逐步完善,各种更高级别的矛盾产生,促使察举制已经落伍,需要改革。

  这世界上没有会永远会一直合理的制度,只有随着社会发展不断完善的制度才最合理。

  汉朝的制度出了毛病……唐朝立国自然就会换一套符合当时社会国情的制度,到了宋代又换一套,明代、清代亦如此。

  刘琦不会否认察举制在历史上的某一时期起到了所需承担的历史责任……只是到了现在,他个人认为这套制度已经到了该被淘汰的时候了。

  总有人得站出来去做。

  ……

  刘表见刘琦居然否了他的提议,酒顿时醒了三分。

  他猛然起身,紧紧地盯着刘琦,道:“小子,你适才所言何意?什么叫无心郡望之道?你想走什么路?”

  刘琦闻言顿时一醒。

  虽然他觉得有些东西,是必然要顺应历史而被淘汰的,但眼下可绝对不能外泄自己的想法。

  坚决不能让任何人知道,包括刘表。

  不然他死八百遍都不够。

  “孩儿的意思是,眼下局势未定,荆南尚未安定,北方又有袁术霸占南阳郡为患,在这节骨眼上,孩儿又如何能去著书立说,想着当什么名士,还是替父亲分忧才是紧要。”

  刘表一听这话,不由露出了笑容。

  吾儿孝顺。

  “痴儿,这点小事,有何难哉?为父让人编纂《五经章句》,难道还要为父每日自己去编撰吗?还不是宋仲子他们替为父操持的,如今有一个蔡昭姬在荆州,就让她替你主持续写汉史之事,又有何难哉?”

  刘琦无奈笑道:“可我名义上已经是南阳郡守,又如何能插手襄阳学宫诸事?”

  刘表又笑了。

  那笑容颇显高深莫测。

  “老夫何时说,让蔡昭姬当襄阳学宫的五业从事了?老夫要在这荆州各地立的学宫……多了!难道老夫还真会把他一个小女娃留在襄阳学宫和宋仲子、广明先生等为伍?呵呵,就算是老夫想,只怕那两位先生自持身份,亦是不肯!”

  刘琦呆愣楞的看着刘表。

  别看老爹喝醉了,这脑子转的还是真快。

  你说你要是能把你弄学宫的这股劲头

  请收藏:https://m.637e.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