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33 生物计算机_面壁者:谁都想破我的壁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问题,跟那个没关系,是以人类目前的工业技术水平,物理层面上的做不到。”

  林枫摸索着下巴,露出思索之色。

  “据我所知,如今哪怕是只有指甲盖大小,质量只有一颗的手机SOC,也能塞下150亿晶体管,人脑质量千克,神经元的数量也只有860亿,为什么做不到仿生?”

  目前人类在微加工技术上,虽然做不到改造质子,改造原子的那种程度,却可以做到纳米层次的微加工。

  正因为能够进行对那种尺寸晶体管的微加工,才会有如今的高智能手机、计算机等等。

  戴维斯解释道:“的确,目前的微观工业技术,制造出5nm晶体管并不困难,与人脑神经元胞体同等尺寸下,可以塞下千枚甚至万枚晶体管。”

  “可这并不是密度的问题,您对人脑和电脑有很深的误解。”

  “电脑的运算并非是建立在对人脑的模仿,而是建立在‘与’、‘或’、‘非’构建的逻辑门基础上。”

  “芯片的结构基本都是上层稀疏,下层密集,下层是紧密晶体管的排列,上层是密密麻麻排线,越上层晶体管的排线就越稀疏,这样的结构自1946年第一代电子计算机问世开始,便不曾有过根本性的改变。”

  “芯片的结构是非常简单且重复的,因此在工业的电路蚀刻上,交给了机器来完成。”

  “但人脑不一样,人脑不是仅仅只是神经元这么简单。”

  “每个神经元平均有一千根树突,这些树突上分布着万枚树突棘,每个神经元平均会与7000个同类相连接,一些作为交汇点的神经元,甚至会同时连接10万枚神经元。”

  “这样布局的连接总量能够达到亿亿,而有些时候,神经元可以做到同时接收十万个输入,或同时向外生成十万个输出,晶体管却只能做到输出输入0和1。”

  “神经元的突触并不是插头,在经由20nm宽的空隙间至少活跃着60多种神经递质,即便是同一种神经递质在不同的脑区还可能会表现出截然相反的结果。”

  “要想让二者兼容,就相当于要把电子计算机原来的空间布局、底层电路逻辑全部推翻……”

  听是听懂了,但头也感觉大了,林枫连忙制止戴维斯长篇大论的企图。

  “好了,不用再细说了,我懂。”

  他简单整理了一下思绪后,对戴维斯道:“但不管怎么样,计算机也是要进步的,不然仅靠算法让智能AI从事复杂工作,我觉得有点悬。”

  “您是说,您还想开发生物计算机?”戴维斯反问。

  林枫点点头,“对,将智能AI开发出来以后,就把重心转到以人脑仿生为基础的生物计算机研究上,目前我们的晶体管可以排列到比神经元更高的密度,说明我们在纳米层次的微加工技术是过关的。”

  请收藏:https://m.637e.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