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081章 舆论风暴_狩猎好莱坞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虽然已经有所准备,但随后的舆论风暴却比众人想象中的还要猛烈。

  《纽约时报》上的文章溅起一颗火星之后,好像突然之间,很多媒体原本对《罗拉快跑》的惊讶和赞赏都化作了质疑。

  实际上,这种质疑从《罗拉快跑》上映就一直存在。

  无论如何,一个只有18岁根本没有机会进入正规电影学院学习的年轻人突然制作出像《罗拉快跑》这样的出色影片都显得太离奇了一些。

  只是,在《纽约时报》的文章之前,大家都被一股对天才少年的赞叹和崇拜氛围所裹挟。即使有人提出异议,也往往会被当做是眼红嫉妒。

  现在,《纽约时报》这样在世界范围内都有着强大影响力的权威报纸率先起质疑,再加上有心人的暗中推动,那些原本被主流风向压制下来的言论全部都聒噪起来。

  “傀儡还是天才?《罗拉快跑》核心职位执行难度大揭秘。”

  “电影配乐流程解析,论西蒙·维斯特洛为什么不可能亲自完成《罗拉快跑》电影配乐。”

  “惊艳的镜头,虚假的幕后。”

  “十八岁的骗局,一次欺骗了整个联邦的电影营销。”

  “西蒙·维斯特洛高中同学:他很努力,但不可能成为电影导演。”

  “《罗拉快跑》真正的‘资本’和‘技术’,大亨之女珍妮特·约翰斯顿,哥大电影学院高材生凯瑟琳·毕格罗。“

  “《罗拉快跑》前灯光师指责西蒙·维斯特洛徒有其表。”

  “……”

  “……”

  一时间,不只是报纸,甚至连北美各大电台、电视台也都纷纷参与起了这次讨论,开始热衷于寻找西蒙·维斯特洛不可能拥有拍出《罗拉快跑》能力的各种证据,西蒙从小生活的圣荷西市短时间内再次迎来了很多全国各地的记者,西蒙豪宅外围拢的记者规模也再次扩大。

  另一方面,西蒙的团队也迅做出了反击。不过,这边却并没有急于澄清事实,而是将矛头指向了在《纽约时报》上表那篇质疑文章的马克·霍灵顿。

  第二天一大早,丹妮莉丝影业就通过《洛杉矶时报》表了一则官方声明,斥责马克·霍灵顿只是以西蒙的成长环境为依据就做出他不可能拍摄出《罗拉快跑》的结论是一种源自于本身无能的傲慢与偏见,甚至是一种抱着自身富裕中产阶层的浅薄优越感对联邦底层民众的歧视。

  在美国,‘歧视’这种大帽子杀伤力实在是太大了。

  马克·霍灵顿第一时间就做出应对,公开表示他只是要求西蒙·维斯特洛站出来证明他拥有拍摄出《罗拉快跑》的职业能力,并没有任何歧视意图。

  这一次,西蒙方面却没有再给出回应。

  不过,新闻集团旗下的《纽约邮报》却很快出现一篇文章,批驳马克·霍灵顿让一个人‘自证清白’的要求是一种

  请收藏:https://m.637e.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