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75 任务_谍战之巅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追随汪精卫的所谓“和平运动“,鞍前马后,出力不少。

  尤其是1938年12月19日,陶希圣追随汪精卫从昆明飞往越南河内机场,铸成大错,在歧途上越走越远。汪精卫在河内发表“艳电“,公开响应日本首相近卫第三次声明,引起全国人民及海外侨胞愤怒声讨。

  重庆当局随即将汪精卫开除国民党党籍并撤销其一切职务,后又派刺客潜入河内汪精卫住宅行刺,结果误杀曾仲敏。

  事后,陶希圣在香港为《南华日报》撰写一篇题为《为河内暴乱事件质问重庆之执政者》的社论,声称“自抗战以来,汪先生仍本于一贯之精神与努力,求国家命脉之保存,求民族生机之持续,不断以维护国力为念虑“,“故在无可再战之今日,主和无罪“,继续为汪精卫的投降行径作辩护。

  后来,尽管陶希圣对日本政府的劝降政策开始有所觉察,不赞同汪精卫以组织“新政府“来与日本谋和的做法,但出于他和汪氏多年的交情(早在1927年他在中央军校武汉分校政治教官任内就与汪精卫一派人士接近,成为具有汪系色彩的学者之一,后在主持由周佛海组织的“艺文研究会“期间,更是经常和汪精卫晤谈,引为知交),在焦虑与彷徨中仍然从香港去了上海,参与汪日谈判。

  此时,他已在汪逆的卖国投敌活动中陷得很深了,如果再朝前走一步,就将成为民族的千古罪人。

  高宗武自幼赴日本留学,1931年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因在《中央日报》发表分析日本问题的文章引起国民党高层蒋介石、汪精卫的注意,提拔为国民党政府外交部亚洲司司长,主持对日交涉事务。

  后来高宗武奉派驻香港,主持对日情报联络工作。

  高也是“低调俱乐部“的中心人员之一,赞成汪精卫的“对日和谈“主张。

  1938年7月高宗武秘密抵达日本东京,本意或许是进行和平试探,实际上替汪精卫的“和平运动“跟日本人牵线搭桥。

  同年11月20日,高宗武、梅思平在上海与日本军方签订《日华协议记录》,为汪精卫的卖国投敌活动充当了开路先锋。1939年5月高宗武还随同汪精卫、周佛海访日。以后,高也多次参与了汪日谈判活动。

  高宗武、陶希圣虽然一时大节有亏,但毕竟不同于周佛海、陈公博之流,正如陶希圣自己所说的那样:“好比喝毒酒。我喝了一口,死了半截,发觉是毒酒,不喝了。汪喝了一口,发觉是毒酒,索性喝下去。“

  在上海和日本人谈判过程中,高宗武、陶希圣逐步认识到所谓“求和“必将成为投降的事实,日本的狼子野心暴露无遗,最终目的是宰割中国、灭亡中国。

  他们见到日本方面提出的《日支新关系调整

  请收藏:https://m.637e.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