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六百七十五章 沁州的工业进程_大明工业帝国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便是在绵上、沁源、沁州、武乡四地,筹建这梳棉厂、纺纱厂、织布厂,恐他们也不会多参加吧。”

  “毕竟相比较于世代农耕的思想,他们并不一定会接受来工厂做工吧。”

  从没有在山西治下出现过的情况,到底还是在沁州治下出现了,而造成这一切的根本,竟是工业派在山西治下各府州做的过好,使得沁州治下面临劳动力短缺的尴尬局面。

  尽管说这是一件棘手的问题,但是对于沉稳踏实的沁州知州张安元来说,想要解决这样的问题并不是一件难事。

  沁州知州张安元笑着说道:“不管在做任何事情前,我们工业派都不能有先入为主的想法,毕竟这件事情,我们还没有真正去做。”

  “尽管说这沁州百姓存有这样的想法,但是若我们工业派能够开出足够的工钱,相信还是会有百姓会来梳棉厂、纺纱厂、织布厂当工人的。”

  “想要解决眼前这样的问题,接下来我们还需多方面出手,但是再做这些准备之前,我们必须要把纺织工业区的框架搭起来。”

  经过这些年的发展,工业派已经总结出来一套完整的治政理念,想要让大明的百姓真正过上幸福安康的生活,就必须要坚定不移的走工业革命道路。

  单纯的依靠土地产出,那根本就没办法解决大明当前所积攒下来的顽疾。

  听沁州知州张安元讲到这里,工业派沁州同知重重的点头道:“下官受教了,下官接下来就去安排绵上、沁源、沁州、武乡四地,相应的纺织工业区筹建。”

  与太原府、大同府、辽州等地发展的不同,沁州在兴建纺织工业区的时候,着重立足于沁州本地百姓。

  为了让沁州本地百姓,真正感受到工业所带来的的改变,沁州知州张安元,在招募工人、纺妇的时候,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措施。

  比如一家出一位青壮,或者一位壮妇,前去梳棉厂、纺纱厂、织布厂,担任工人、纺妇,不仅可以得到丰厚的工钱,还可以对其家赋税进行一定的减免。

  对于常年不出远门的沁州百姓来说,在面对这样的*时,即便是这心中有再多的顾忌,但是为了能够让自家田产赋税,尽可能的少向上交一些,于是便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前去梳棉厂、纺纱厂、织布厂做工。

  对沁州知州张安元来说,只要有第一批吃螃蟹的人,那么在沁州治下兴建纺织工业区,就绝对不会出现任何的问题。

  这世间没有傻子。

  即便是对大字不识几个的沁州百姓来说,当他们在梳棉厂、纺纱厂、织布厂做工,一天所获得的报酬,都要赶上他们在地里辛劳十天时,这藏在心中的小算盘,就开始噼里啪啦的打着。

  靠着这样的手段,沁州知州张安元,在沁州治下走的是精加工模式,相比较于太原府、大同府等地的纺织工业区,沁州治下的纺织工业区,所产出的成品布匹的附加值要更高。

  这样一来,沁州不仅能赚取到更多的银子,为接下来的工业革命奠定基础,还可以培养出一大批沁州本地的工人阶层。

  如此工业派在沁州治下的根基,要比其他地方的工业派,所扎下的根基更加牢靠。

  请收藏:https://m.637e.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