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三章 大计需百年_水浒新秩序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人敢在人马并行的道路全速驾驶马车。

  而相对于传统马车,铁路配轨道车技术的优势就极为明显了。

  车轮与轨道的摩擦力更小,意味同样的牵引力,可以有更大的运载量;而专车专道,又意味着更快的行车速度和更高的运输效率。

  实际上,轨道车的出现也没有超越时代。

  早在一千多年前的秦代,善于开拓和创造的华夏先民就使用了木轨马车技术。

  尽管后来因为战乱而失传,但至少证明了这项技术的门槛并不是很高。

  事实也是如此,还在梁山开创时期,徐泽就指导张岭煤矿的矿头张田在矿井中使用了木轨和矿车。

  后者摸索了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成功掌握这项初级技术。

  其后,经过十几年的反复实践和不断改进,轨道车技术已经越来越成熟,使用范围也从井下到了矿山、码头等地。

  如今,经过长期的技术积累,将木轨换成铁轨,只不过是捅破一层窗户纸而已。

  当然,在铁轨上行驶的马拉轨道车与后世成熟的蒸汽火车技术相比,仍有很远的路要走。

  正在陪正乾皇帝前往格物院视察的工部尚书陈规就非常清楚这一点,并及时给欲要将铁路修至帝国边疆的皇帝泼凉水。

  “陛下,恕臣直言,大同现在还不具备大规模普及铁路和轨道车的条件。”

  徐泽自然知道由马车进入火车时代究竟有多难,这涉及到很多领域的共同进步,绝不是某一专项技术取得突破就能实现的。

  离格物院尚有一段距离,闲着也是闲着,正好听下陈工部的高论。

  “有哪些困难?”

  陈规虽然没有亲自主持京津塘铁路的修建,但整个工程其人却是严格把关并一直在盯着,很清楚其中的细节。

  “首先,是开支太大。

  不算枕木、碎石、水泥等物的成本和人工开支,仅铁轨一项,每里铁路就需用铁二万八千斤。

  京津塘三百余里,总计需用铁八千五百万余斤,即便我朝钢铁产量逐年增加,但积累数年也不够此数。

  所以,臣之前主张京津塘铁路工程以三年为期,就是将之后三年的钢铁增加量也算了进去。

  臣认为,若是没有重大技术突破,即使不考虑财政收支平衡,单纯提高钢铁产量以实现修建南北东西铁路干线的设想,也至少需要百年之功。”

  陈规的话说得很委婉,其实是不认可徐泽的大铁路战略。

  相对于此时用斤来衡量的钢铁产量,一尺铁道(双向)就要超百斤的用铁需求实在太惊人了。

  这还是考虑到马拉轨道车的载重和速度限制,使用的铁轨相对较窄(以此时的技术条件也无法复制后世的标准)。

  当然,一分钱一分货,从长期来看,即使只使用马拉轨道车技术,作为最重要的漕运中转线路,京津塘铁路的收益也远远超过投入。

  

  请收藏:https://m.637e.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