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一百九十六章 精诚团结斗同军_水浒新秩序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够的兵力吸引同军来进攻,还要有足够的实力拖住同军直到其他各路人马合围。

  不然的话,就没有意义。

  朝廷要求种师中、姚古、刘光世统帅的兵马分别是五万、三万和两万,三人都不打折扣的落实了。

  但这只是编制数,而不是实有数,各路具体有多少兵,种师中、姚古、刘光世其实并不清楚。

  这句话听起来很荒唐,却不是开玩笑。

  首先,是缺编问题。

  宋军普遍缺编,且各指挥缺编的比率还不一样。

  只有指挥使才知道本指挥缺编多少,再高一级的将官都搞不清楚自己的具体兵马数,主将更不可能知道。

  临到出征临时清人也不现实,总有人得了急病不能出征,或是刚死了老子正在戴孝,等等,随便就能扯一大堆理由糊弄你。

  身为统兵主将,也没有人会蠢到冒着动摇军心的风险清点自己麾下的兵马。

  而且,此举也没有任何意义。

  大宋向来都是朝廷按编制数发饷和开拔钱(大多数时候也不可能发全),各将各指挥按照朝廷发的饷钱打仗。

  而朝廷指定出多少兵,本来就是取编制数。

  不然的话,怎么可能刚好多少万这么整齐?

  其次,是“杂牌军”问题。

  在朝廷援兵到达前,汾州包含府州折氏兵马在内(这段时间陆续收拢了四千溃卒,总计一万四千人),有两万八千余人,威胜军有一万二千余人,辽州有一万五千余人。

  全都是河东各州府紧急抽调的兵马,共计五万多人,正是这些兵马的存在,才让同军不敢全力攻打阳曲县。

  朝廷增援的三路大军都是外地兵马,途中又分别抽调了部分兵马(约两万人),用以充当斥候和向导,并协助大军转运物资。

  如此一来,有进有出,主将更不清楚自己麾下具体有多少人。

  汾州的三路兵马中,姚古的人最多,刘光世次之,最少的是折可求。

  但大战将起,每一份力量都极其宝贵,要合理利用。

  除了之前赶到汾州的一万四千人,姚古和刘光世沿途又带来的八千河东兵马,自不能让这两万多的“杂牌军”闲置起来。

  姚古建议将之全部交由折可求统帅,折氏在河东素有威望,让折可求统帅河东兵马,远比和西军混编在一起产生的效能更大。

  其实,姚古的提议不合朝廷惯例,但现在一切都为了打赢,刘光世自无意见,折可求也不是扭捏之人,当即同意按姚古的意见办。

  如此一来,三路大军中,就变成了折可求的兵马最盛。

  确定了各自统帅的兵马数量后,姚古又建议有兵马最多的折可求部为左翼,经西河北上,出其不意地拿下文水县后,再渡过文水攻打交城、清源县。

  兵马次之的姚古部为右翼,由平遥县出发,渡太谷水,攻打太谷县。

  刘光世部则由文水和太谷水之间的道路攻入祁县。

  三路互为掩护,若遇敌军突袭,则原地固守,等待另外两军包抄。

  ……

  ps:其实,宋廷抽调兵马并不会直接要多少万,而是相当“精细”,通常会指定到XX地XX将XX指挥。

  关于这一点,第五卷泸南平乱中就有描述,未免水字数,这里就适当演义了。

  请收藏:https://m.637e.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