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六十二章 义捐_借天改明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到捐款车队离开迎春楼,才缓过神来。

  这些人,有的连道倒霉,早知道就不说了,这下没乐子了。

  有的人说换一家不就得了,那还没有乐子。

  但也有几个若有所思,告辞了同伴,回家去了。

  妓院基本都是在一条街上的,迎春楼的这份动静,惊动了其它妓院。

  能开在京师的老鸨都不是笨人,一见迎春楼的阵势,顿时明白了用意。也不甘落后,纷纷做出了相应的行动。

  一时之间,京师的很多人都被街上的喧闹惊动了,纷纷出来看热闹。

  明白了原委后,有骂作秀的,也有骂不要脸的,当然,也有佩服的,惭愧的,不一而足。

  这也影响到了一些比较富裕人家观点的转变,总不能比风尘女子还不如吧,也准备捐点东西。

  沉静的京师一下热闹了起来。

  王恭厂的吏员,看着登记簿上面寥寥无几的几行文字,有点叹气,也有点无奈。

  本身就是朝廷该管的事,让老百姓来做,老百姓会乐意么?这不,一共才来了几个人。就这么点东西,够几个难民过冬啊!

  正当他们为这些难民哀叹的时候,听到了远处传来锣鼓喧天的声音。

  一时之间,吏员,兵丁,难民营里面的难民,还有屋里的御史,都被惊动了,纷纷往声音传来的方向看过去。出了什么事了?

  很快的,队伍出现在他们眼前,这个时候,已经形成了浩浩荡荡的一支车队,各种乐器,标语都有。

  难民营这边的人根本不用猜他们的来意,因为全写那横幅上了。

  两个御史相对无语,终于盼来了捐款的人,结果却是如此身份之人。

  难民们却不是这个想法,在他们最需要帮助的时候,生死挣扎的时候,伸手帮了他们一把的,不管他们是什么身份,都是感激的。中国人不就传承着“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思想么!难道还有哪位听到过这句话有限制条件,一定要有什么样的身份才要感恩?

  很快,这么大的动静,被刚放出笼子的东厂番子调查清了原委,一份报告送到了崇祯皇帝的案头。

  以此纪念明末那些节操比有些读书人高得多的风尘女子!(未完待续)

  请收藏:https://m.637e.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